[食窦穴]食窦穴

发布时间:2020-04-04 点击:

食窦穴位位置

标准定位:食窦穴在胸外侧部,当第5肋间隙,距前正中线6寸。

食窦穴位位置图

食窦穴的准确位置图

食窦穴怎么找

仰卧位,在中庭(任脉)旁开6寸,第五肋间隙处取穴。

仰卧位,乳中旁开2寸,向下一肋,当第5肋间隙处取穴。横平内侧的乳根、步廊、中庭,四穴略呈一弧形分布,其弧度与第5肋间隙弧度相应。

食窦穴取法,须先单臂上举,以开经穴之路,然后下针,乃有疗效,有此经道之开,乃通传导谷气之路,即开通食饮之孔道也。

解剖位置

在第五肋间隙,前锯肌中,深层有肋间内、外肌;布有胸外侧动、静脉,胸腹壁动、静脉;布有第五肋间神经外侧皮支。

食窦穴下为皮肤、皮下组织、胸大肌、前锯肌、第五肋间结构、胸内筋膜。皮肤由第4、5、6肋间神经的外侧支重叠分布。皮下筋膜疏松,内有皮神经及胸腹壁浅静脉经过。针由皮肤、皮下筋膜经胸大肌表面的深筋膜和其下缘,入前锯肌,再深进肋间内、外肌及其间的肋间血管和神经。前二肌由胸前神经和胸长神经支配,后二肌由肋间神经支配。在胸内筋膜的深面,正对第5肋间隙是胸膜腔及肺,因此,不宜深刺与提插。

层次解剖

皮肤→皮下组织→前锯肌→肋间外肌。

皮肤→皮下组织→前锯肌。

穴区神经、血管

浅层有第5肋间神经外侧皮支和胸腹壁静脉属支分布;深层有胸长神经分支和胸外侧动脉分支分布。

布有第五肋间神经外侧皮支及胸腹壁静脉。

食窦穴的作用

食窦穴意义:脾经气血由此回归脾脏。

气血特征:气血物质为脾土微粒与经水的混合物。

运行规律:由体表脾经注入内部脾脏。

按摩食窦穴的作用

功效作用

将脾经体表气血回流脾脏。

食窦穴有利胸膈、调脾胃、祛水饮,宣肺平喘,健脾和中,利水消肿的作用。

《黄帝内经素问·六节脏象论》:“饮食入胃,游溢精气,上输于脾,脾气散精,上归于肺。”食窦在胸,脾脉由此穴上入于胸肺,以其有宽胸利膈、通利食道之功。主治胸胁支满,膈间雷鸣,噫气翻胃,食不化。

食窦与食道有关,故能治食道各症。

主治疾病

食窦穴主治胸胁胀痛,嗳气,反胃,噫气,翻胃,食已即吐,噎膈,胃炎,腹胀,水肿,腹胀,黄疸,脾泄下注,大便失禁,胸满气喘,胁痛不止,腹水,肝区疼痛(右食窦治肝区痛效好),肺炎,胸膜炎,肋间神经痛,咳嗽,痰饮,少乳,气管炎,肝炎,尿潴留等。

食窦穴主治胸胁胀痛、嗳气、反胃、腹胀、水肿。

食窦穴主治脾胃、胸胁部等疾患:如翻胃、噎膈、食已即吐、腹胀水肿、黄疸、脾泄下注、大便失禁、胸满气喘、胁痛不止等。

现代又多用食窦治疗胃炎、腹水、肝区疼痛、肺炎、胸膜炎、肋间神经痛等。

食窦穴主治胸胁胀痛,噫气翻胃,腹胀水肿,咳嗽,痰饮,少乳等。

食窦穴主治腹胀,反胃,噫气,食入即吐,水肿;胸胁胀痛。

呼吸系统疾病:气管炎,肺炎,胸膜炎,肋间神经痛,

其它:肝炎,腹水,尿潴留,右食窦治肝区痛效好。

穴位配伍

食窦穴配膻中穴治胸肋胀痛。

食窦穴配足三里穴、中脘穴,治腹痛。

食窦穴配支沟穴、阳陵泉穴,治胸胁胀痛。

刺灸法

治法:寒则通之补之或灸之,热则泻之或水针。

针刺方法

斜刺0.3~0.5寸,不宜深刺。

斜刺或向外平刺0.5~0.8寸,局部有酸胀感。

斜刺或向外平刺0.5~0.9寸。

注意:内有肺脏,切勿深刺,以防气胸。

艾灸方法

艾炷灸3~5壮;或艾条灸5~10分钟。

食窦穴位疼痛

可能原因:肋间神经痛引起的刺痛发作,导致的不适。指导意见:初步建议,可以局部热敷,禁食辛辣油腻,多喝白开水。属于局部血液供给不足引起的症状,一般会引起局部疼痛和头晕等症状,建议多休息。及早去医院做全面诊断。

食窦穴解析

食窦为经穴名(Shídòu SP17)。出《针灸甲乙经》。别名命关。属足太阴脾经。食即饮食,窦即孔、空,喻食气由此孔穴而入,故名食窦。主治胸胁胀痛,嗳气,反胃,噫气,翻胃,食已即吐,噎膈,胃炎,腹胀,水肿,腹胀,黄疸,脾泄下注,大便失禁,胸满气喘,胁痛不止,腹水,肝区疼痛,肺炎,胸膜炎,肋间神经痛,咳嗽,痰饮,少乳,气管炎,肝炎,尿潴留等。

食窦的别名

·食窦。食,胃之所受五谷也,脾土也。窦,孔穴、地宫也。该穴名意指脾经的地部经水由此漏落三焦内部的脾脏。本穴物质为腹哀穴传来的地部经水,随经水流行的还有较多的脾土物质,而本穴有地部孔隙与脾脏相通,脾土物质随流行的经水而回归脾脏,故名。

·命关。命,性命也。关,关卡也。命关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运行的正常与否重关人命,出《扁鹊心书》。本穴有地部孔隙与体内脾脏相通,它内泄脾脏之热,外降脾土之湿,是脾脏与体表气血物质沟通的重要渠道,故名命关。

·食关。食,胃之所受五谷也,脾土也。关,关卡也。食关名意指本穴为脾脏与体表脾土物质出入交换的关口。本穴为脾经经水内传脾脏的出入关口,脾土物质随水流行,因此它也是脾土物质的出入关口。脾土之性是固定不移,它无风不运,无水不行,本穴若无经水载土,穴之孔隙亦如关卡一般阻土运行,故名食关。

·附注:本经食窦至大包诸穴,深部为肺脏,不可深刺。

出处:《针灸甲乙经》:食窦,在天溪下一寸六分陷者中。

食窦穴名解

食即饮食,窦即孔、空,喻食气由此孔穴而入,故名食窦。

食,指食物与饲养,又为藏谷之窖。窦,孔穴,水道也。《外台秘要》有:“主胸胁支满,肠间雷鸣,辘辘常有水声。”似有水谷从此通过,因名食窦。

文献摘要

《备急千金要方》:食窦主膈中雷鸣,察察隐隐,常有水声。

《针灸大成》:主胸胁支满,膈间雷鸣,常有水声,膈痛。

《类经图翼》:主治胸胁支满,咳唾逆气,饮不下,膈有水声。

《扁鹊心书》:妇人产后,腹胀水肿,灸命关百壮。黄疸,眼目及遍身皆黄,小便赤色,乃冷物伤脾所致,灸右命关一百壮,忌服凉药,若兼黑疸及房劳伤肾,再灸命门三百壮。反胃食已即吐,乃饮食失节,脾气损也,灸命关三百壮。老人大便不禁,乃脾肾气衰,灸左命关,关元各二百壮。此穴属脾,又名食窦穴,能接脾脏真气,治三十六种脾病。盖脾为五脏之母,后天之本,属土,生长万物者也,若脾气在,虽病甚不死,此法试之极验。

《外台秘要》:主胸胁支满,肠间雷鸣,辘辘常有水声。

[食窦穴]食窦穴

http://m.aromaearth.com.cn/news/13823.html

精彩图片

热门精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