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髎穴|天髎穴

发布时间:2020-03-20 点击:

天髎穴位位置

天髎穴位于背部,冈上窝内,当大椎穴与肩峰后端外缘连线之中点处;或于肩井与曲垣两穴连线的中点取穴。

天髎穴位位置图

天髎穴的准确位置图

取穴方法

天髎穴位于肩胛区,肩胛骨上角骨际凹陷中。即正坐垂肩,肩井与曲垣连线的中点

天髎穴位于人体的肩胛部,肩井穴与曲垣穴的中间,当肩胛骨上角处。

解剖位置

有斜方肌、冈上肌;有颈横动脉降支,深层为肩胛上动脉肌支;布有第一胸神经后支外侧皮支,副神经,深层为肩胛上神经肌支。

天髎穴下为皮肤、皮下组织、斜方肌、冈上肌。皮肤由颈丛锁骨上神经的外侧支分布,皮肤较厚,与致密的皮下筋膜紧密相连。有颈横动脉降支,深层为肩胛上动脉肌支。分布着副神经,肩胛上神经分支。分布于冈上、下肌的血管神经束包括肩胛上血管和肩胛上神经。血管经肩胛横韧带的上方,神经穿过韧带和肩胛切迹围成的孔,然后进入冈上窝,再绕肩胛颈,进入冈下窝。针由皮肤、皮下筋膜穿斜方肌筋膜,入斜方肌,在冈上肌表面血管神经束内侧,入肩胛上神经支配的冈上肌。勿深刺。

层次解剖:皮肤→皮下组织→斜方肌→冈上肌。

布有付神经,肩胛上神经分支和颈横动脉降支,深层为肩胛上动脉肌支。

天髎穴的作用

特异性:天髎穴为交会穴之一,手足少阳、阳维之会《针灸甲乙经》。《素问。气府论》王注作手足少阳、阳维之会。《外台秘要》作足少阳、阳维之会。

天髎穴意义:三焦经吸热上行的水气在此散热冷降。

气血特征:气血物质为阳维脉传入的阳气及冷降后的地部经水。

运行规律:阳气由穴外汇入穴内后散热冷降为地部经水。

功能作用:收引天部湿浊,祛风除湿,通经止痛,天髎穴有祛经络风湿,调气血瘀滞作用。

主治疾病

天髎穴主要用于颈项部疾患:如颈项强急、落枕、缺盆中痛、肩周炎、寒热汗不出、胸中烦满等。

天髎穴主治肩臂疼痛,颈项强痛;以及肩关节周围炎等[2]。

颈项强痛,缺盆中痛,肩臂痛,胸中烦满,热病无汗,发热恶寒等。 伤科疾病:颈椎病,落枕,冈上肌腱炎,肩背部疼痛。

穴位配伍

天髎穴配秉风穴、天宗穴、清冷渊穴、臑会穴治颈肩综合症、上肢不遂。

天髎穴配曲池穴治肩重痛不举。

天髎穴配膻中穴、内关穴治胸中烦满。

天髎穴配风池穴、大椎穴、外关穴治寒热。

天髎穴配肩髎穴、曲池穴,有通经活络止痛的作用,主治肩臂痛。

天髎穴配风池穴,颈百劳穴,有祛风通络的作用,主治颈项强痛。

天髎穴配内关穴、膻中穴,有宽胸利气的作用,主治胸中烦满。

刺灸法

治法:寒则补之灸之,热则泻针出气。

针刺方法

直刺0.5~0.8寸,局部酸胀,可扩散至肩胛部。

艾灸方法

艾炷灸3~5壮,艾条灸5~10分钟。

天髎穴解析

·天髎。天,指穴内物质所在为天部。髎,孔隙也。该穴名意指三焦经吸热上行的水气在此散热冷降。本穴物质为肩髎穴传来的水湿之气,至本穴后,水湿之气散热而化雨冷降为地部经水,冷降的雨滴如从孔隙中漏落一般,故名。

·手少阳阳维之会。本穴因其位处肩胛,穴内气血所在的层次为天部,但其气血的变化为收引冷降,气血冷降后天部层次就为空虚之状,阳维脉的气血则随之汇入本穴,故本穴为手少阳阳维之会。

天髎穴意义

天髎为经穴名(Tiānliáo TE15)。出《针灸甲乙经》。属手少阳三焦经。天髎是手少阳三焦经、足少阳胆经,阳维脉的交会穴。天即天空,喻上为天,髎指骨隙,此穴在肩胛岗上方之骨隙中,故名天髎。

文献摘要

《针灸甲乙经》:身热汗不出,胸中热满,天髎主之。

《针灸甲乙经》:手少阳、阳维之会。

《铜人腧穴针灸图经》:治肩肘痛引颈项急。

《针灸大成》:主胸中烦闷,肩臂痠疼,缺盆中痛。

天髎穴|天髎穴

http://m.aromaearth.com.cn/news/11485.html

精彩图片

热门精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