外伶仃岛酒店预订_外陵穴

发布时间:2020-04-05 点击:

外陵穴位位置

标准定位:外陵穴在下腹部,当脐中下1寸,距前正中线2寸。

另说外陵“在天枢下半寸”《备急千金要方》;“去腹中行当各三寸”《针灸资生经》。

外陵穴位位置图

外陵穴的准确位置图

取穴方法

仰卧位,当脐下1寸,中线旁开2寸处取穴。该穴横平内侧的中注、阴交。

外陵穴位于人体的下腹部,当脐中下1寸,距前正中线2寸。

解剖位置

当腹直肌及其鞘处;布有第十肋间动、静脉分支及腹壁下动、静脉分支;布有第十肋间神经分支(内部为小肠)。

外陵穴下为皮肤、皮下组织、腹直肌鞘前层、腹直肌、腹直肌鞘后层、腹横筋膜、腹膜下筋膜。皮肤由第10、11、12肋间神经的前皮支重叠分布。腹内筋膜是腹壁最内一层筋膜。穴位下相对应的器官是大网膜、小肠。

层次解剖

皮肤→皮下组织→腹直肌鞘前壁→腹直肌。

皮肤→皮下组织→腹直肌鞘前壁→腹直肌→腹直肌鞘后壁。

穴区神经、血管

浅层有肋间神经前皮支和腹壁浅动、静脉分布;深层有肋间神经、动脉和腹壁下动脉分布。

布有第十肋间神经分支,并有第十肋间动、静脉分支及腹壁下动、静脉分支。

外陵穴的作用

外陵穴意义:胃风吹扬的脾土微粒在此沉降。

气血特征:气血物质为天部之气及地部脾土。

运行规律:脾土微粒随气态物冷降并由天部沉降于穴外的地部。

按摩外陵穴的作用

功效作用

外陵穴有和胃化湿, 理气止痛,调血理气的作用。

外陵穴治绕脐腹痛,凡腹气之绕脐者,多属寒热气结。

沉降胃经经气中的脾土尘埃。

主治疾病

外陵穴主治腹痛,疝气,痛经,泄泻,痢疾,腹胀,肠鸣,阑尾炎,输尿管结石,胃炎,肠炎,肠痉挛等。

外陵穴主治腹痛,疝气、痛经。

外陵主治腹痛,泄泻,痢疾,痛经,疝气,腹胀等。

外陵主治少腹、前阴等疾患:如腹痛、腹胀、肠鸣、泄泻、痢疾、疝气、痛经等。

现多用外陵以治疗阑尾炎、输尿管结石等。

外陵穴主治腹痛,腹胀;痛经;疝气。

消化系统疾病:胃炎,肠炎,肠痉挛,阑尾炎;

其它:痛经。

穴位配伍

外陵穴配子宫穴、三阴交穴治痛经。

外陵穴配曲池穴、上巨虚穴、阑尾穴,治急性阑尾炎。

外陵穴配太冲穴、三阴交穴,治疝气。

刺灸法

治法:寒则补而灸之,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。

针刺方法

直刺1~1.5寸,局部有酸胀感,针感向下放散。

艾灸方法

艾炷灸3~7壮;或艾条灸5~15分钟。

艾炷灸或温针灸3~5壮,艾条灸5~10分钟。

外陵穴解析

外,指本穴气血作用的部位在经脉之外。陵,陵墓也、土丘也。该穴名意指胃经的脾土微粒输送胃经之外。本穴物质为胃经上部太乙穴、滑肉门穴、天枢穴诸穴,胃经下部气冲穴等穴传来的天部风气及风气中夹带的脾土尘埃,上下风气交会后在本穴形成了一个风气场的驻点,随风气扬散的脾土微粒则随着在本穴的风停气止由天部沉降于地,在穴周外部形成了脾土堆积的土丘,故本穴名为外丘穴。

外陵为经穴名(Wàilíng ST26)。出《针灸甲乙经》。属足阳明胃经。外与里相对,陵即山陵,穴位局部隆起,对腹内说如同在外之山陵,故名外陵[1]。主治腹痛,疝气,痛经,泄泻,痢疾,腹胀,肠鸣,阑尾炎,输尿管结石,胃炎,肠炎,肠痉挛等。

外陵穴出处

《针灸甲乙经》:外陵,在天枢下、大巨上,足阳明脉气所发。

外陵穴名解

外与里相对,陵即山陵,穴位局部隆起,对腹内说如同在外之山陵,故名外陵。

穴在脐下1寸,阴交穴外旁开2寸腹直肌处。其处腹自上而下,形如大阜,正是内虚外实、内柔外刚之象。外陵者,腹壁丰满隆起,有如地面之丘陵,相对于腹中之空匮而言也。本穴与足太阴之腹结相近。腹结在大横下1寸3分,本穴在天枢下1寸。本穴与腹结横距约寸半至2寸许。“结”字有凝滞积聚之意,即内有所结,外现陵起也,两穴有内外相关之象。又如人在努力时,则脐腹之气,显然内结:而外表则出现硬棱,棱下是穴,因名外陵。

文献摘要

《针灸甲乙经》:腹中尽痛,外陵主之。

《铜人腧穴针灸图经》:治腹中痛,心如悬,引脐腹痛。

《针灸大成》:主腹痛,心下如悬,下引脐痛。

外伶仃岛酒店预订_外陵穴

http://m.aromaearth.com.cn/shenghuo/13862.html

精彩图片

热门精选